党建引领促发展,科研赋能创新高
东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孟月
东北师范大学党委高度重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统筹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着力推动各领域、各环节、各要素协同育人,相关经验做法入选由中央组织部组织编选的《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攻坚克难案例》系列丛书。生命科学学院高年级博士研究生党支部共有正式党员48名,其中教师1名(任支部书记),博士研究生47名。支委会共5人,设党小组5个。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支部秉承“党建引领,科研赋能”的理念,以“一融双高”为发展目标,通过高质量党建引领、推动学习科研高质量发展。
一、突出支部政治引领力,在精学深研中提高政治站位
支部不断探索党的创新理论学习模式,引领全体党员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支部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常态化、制度化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化、深入化开展党史学习教育,阶段化、示范化学习模范人物,系统化、学术化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和吉林省“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等核心内容。为提升学习效果,支部建立“结对帮学”制度,组织党员干部与党员、群众结对子;针对部分支部成员需要野外实习、出国交流的特殊情况,开展“远程助学”。通过政治理论学习,持续发挥政治引领力,引领支部成员坚定理想信念,强化政治担当,胸怀“国之大者”,聚焦生物学、生态学瓶颈难题深入开展科学研究。
二、增强支部思想凝聚力,在党建引领中践行使命担当
一是将党性教育融入实践锻炼。支部高度重视党员的党性教育,结合学生成长规律和学科特色,支部设置“党员先锋岗”,在学业发展导向、学术前沿、实验技能提升、实验室安全保障等方面持续发力,增强支部党员为民服务意识,永葆党员先进本色。二是将群众路线融入日常沟通。支部建立党员包保制,支部支委、党员与群众“配对子”,加强与群众之间的联系,深入开展谈心谈话活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切实解决“急难愁盼”。三是将科学精神融入科学研究。在博士选题、中期考核等关键时间截点,先后邀请中科院院士田志刚等10余名业内领军人物进行学术和科学思想交流,深入探讨“为什么做科研”“怎么做科研”“为谁做科研”等问题;支部举办“屠呦呦与青蒿素的前世今生”、“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等主题党日活动,在“听”、“读”、“讲”、“研”中引导学生党员传承科学家精神,争做科技强国的担当者、实干者、奋斗者。
三、发挥支部组织保证力,在干事创业中服务国家战略
一是坚实组织基础,筑牢战斗堡垒。支部打造“主讲式”“观摩式”“沉浸式”特色党课,以调查研究、典型示范、节日纪念等为着力点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持续深化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筑牢战斗堡垒。二是发挥组织功能,响应国家战略。支部根据学科特点,组建党员先锋队,在实验实践中提升水平。走进田间,和农民交流生产经验,开展助力农业增产的关键技术研发;深入工厂,学习工业化生产过程,找到打通“实验室样品”到“企业产品”最后一公里的方法;迈向草原,研究草地退化原因,总结牧草新品种培育经验。三是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使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在吉林“落地生根”,支部组建牧草培育攻坚临时党小组,党员同志克服培育地紫外线强、温度高等重重困难,坚守育种一线,培育出多个牧草新品种。培养基地(长岭)入选国家第一批草品种实验站,并与公司建立吉林省草产品工程技术(援疆)实验室,为“科技援疆,产业援疆”树立典范。
近三年,支部持续推动党建与科研的深度融合,取得一系列标志成果。在科学研究方面,支部成员累计参与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50余人次,在PNAS、Nat Struct Mol Biol.等国际高水平杂志发表SCI论文百余篇。在成果转化方面,糖生物学团队面向人类健康,将“人参及其酶解产物在护肤美容和保健康养领域的应用”系列研究成果以1000万元转让给蓝科医美科学技术(吉林)有限公司,为企业新增产值超亿元,吉林卫视拍摄“神奇的人参多糖”纪录片进行了专题报道;植物学团队推进乡村振兴,经过长期品种改良,培养出耐盐碱、高蛋白、高筋“小冰麦”品种,在贫困县通榆建立“小冰麦+复种”模式,与公司共同创建的“白云泽”面粉高端品牌年产值超千万元,被中国农业信息网等多家主流媒体报道;生态学团队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近年来培育出四个抗盐碱耐低温优质牧草品种,选育的牧草品种在东北地区累计推广面积达20余万亩,获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