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建案例 > 正文

党建引领促发展 设计赋能铸特色

2023-10-13 新时代党建教育信息网
党建引领促发展 设计赋能铸特色
------江苏大学艺术学院积极推进“党建+”学科专业建设

       江苏大学是国内最早设立农机专业、最早系统开展农机教育的高校,在百年办学过程中形成了“工中有农,以工支农”的鲜明办学特色和独特的文化情怀。近几年来,江苏大学艺术学院党委突出党建引领,发挥政治功能,着力推进“党建+”工作模式,围绕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大力推进党建加教育教学改革、党建加“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党建加师德师风建设等,全面提升基层党党支部组织力和战斗力,充分发挥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示范效应,团结各方力量助推学科和专业发展。学院依托学校多学科资源与专业优势,面向农业生产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发展需求和新乡村建设快速发展现状,重点研究涉及乡村振兴品牌形象、农业智能装备设计、新乡村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传承及应用等,积累了近140项设计成果,20余件设计作品被采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和经济效果,形成了党建引领促发展,设计赋能铸特色的生动局面。几年来,学院获批国家级课题6项,省部级课题5项,教育部产学研项目6项,学院产品设计和视觉传达设计2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获批国家一流课程1项。
       一、坚持党建引领,强化课程思政
       学院党委坚持以政治建设为引领,将基层党建与教育教学工作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教师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树立先进典型,在教学实践中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各基层支部积极开展理论学习,创新学习方式,坚定政治信仰。组织师生持续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师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为党育才、为国育人。在工作实践中完善育人机制,落实政治责任。切实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紧紧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任务,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师德师风建设的全过程,深化课程思政改革,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和任课教师深入挖掘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发挥“课程思政”育人功能。学院四门课程获批江苏大学课程思政示范项目,一个教学团队获批江苏大学“课程思政”建设先进教学团队。
二、围绕“三生”问题,推进成果转化
       学院立足系统、全面、整体的维度,结合地方特色农业,围绕“生活、生产、生态”三生问题,分别从学术层面拓展乡村农业装备设计与服务系统高质量发展的学理阐释,拟合乡村服务设计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性与知识性。从实践层面发展乡村服务设计高质量发展的案例经验,刻画高质量发展的经验性与可及性。通过自上而下的学科合力、知识互嵌的学术张力、由此及彼的实践活力,推动构建共同富裕目标下乡村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的 “学术共同体”和“实践共同体”。学院充分发挥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工业设计、环境设计等七个专业交叉融合、协同作战的优势,围绕农村“三生”问题,积极打造“农业智能装备、新乡村生活方式、优秀乡村文化传承”发展特色,以此为基础展开教学科研、设计实践、学科竞赛等,对接设计服务、推进成果转化。
三、赋能尚农智库,厚植“三农”情怀
       工业设计教师党支部围绕“生产、生活、生态”主题,面向地方特色农业,开展设计赋能尚农智库,用现代设计思维开展农业装备设计服务。通过组织涉农知识学习,进一步培养党员心系“三农”和“知农、爱农、为农”情怀,传承“责任、创新、实干”的“农机精神”,树立刻苦钻研、脚踏实地、立志报国的人生信念,组织党员参观相关展馆、基地,学习涉农知识和模范人物精神。通过开展助农设计服务和相关企业的深度合作,增强支部党员为民服务的主动性,从专业角度为企事业单位提供解决难题的思路、方案,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通过开展兴农发展研究,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以“创新发展、文化自信、创设美好生活”为目标,在“智能农业装备、新乡村生活方式优化、传统文化创新”三个领域开展研究探索,探索“兴农”新模式。此外,产品设计专业教师团队围绕高质量党建引领人才培养目标导向,积极构建“专业建设、课程思政、实践竞赛”3个立体工作模块,会聚了一支由学业导师、辅导员、专业负责人、科研团队负责人、校友和行业专家组成的师资队伍,形成了“多点发力、全面覆盖、育人育心”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该专业于2019年获江苏大学“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示范专业;工业设计系教师党支部获评首批“全省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培育创建单位;与镇江高新开发区建立党建联盟,不断完善联盟的工作机制,形成了大思政框架下的政产学研贯通的协同育人模式。
四、聚焦“三全育人”,打造专业团队
       环境艺术与视觉传达设计系教工党支部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聚焦“三全育人”,实现“育人与育心”、“人才与英才”共铸,多元师资汇入,教学资源配置,推动教学改革与专业建设不断与时俱进。首先是推进跨学科高水平教学团队建设。通过学校人才引智,形成强协作、高绩效、持续发力的专业教学团队。第二是强化多学科国际化师资团队建设。引进长期合作国际兼职教授和行业导师(包括3名外籍专家和6名具有海外教育背景的教师),团队研究领域覆盖新城乡规划、数字多媒体、艺术教育等,实现专业课程的双语双师模式。第三是拓展多学科多专业交叉协同作业。充分发挥创新教学实践平台、教学示范基地、虚拟仿真实验室等资源的综合作用。与校内多个专业,校外多个基地、相关企业长期合作,在课程教学、学科竞赛、毕业设计、跨学科工作坊中提升学生创作实践和创新能力。党支部组织了多个设计团队,围绕城乡环境艺术设计,结合本区域文化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开展了城乡发展历史与遗产保护、城乡景观设计理论与方法、城乡规划空间信息技术、传统聚落保护与更新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团队坚持秉承以“设计下乡、智力下乡、创意下乡”,以促进乡村人居环境改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宗旨,面向国际视野,吸收先进理念, 坚持以农业工程机械装备的发展为使命,围绕“三农”中的乡村振兴、乡村建设、乡村规划、乡村IP、乡村农产品包装等涉农问题展开理论研究和项目实践。团队实地考察了丹徒槐荫村、丹阳延陵镇、句容天王镇、丹徒世业洲等9个乡村发展典型,举办“柑橘产业链重构视角下的乡村振兴研究”“乡村样本-国际整合设计研创”“创新设计与数字技术”“乡村博物馆的当代叙事设计大赛”等国际学术研讨、研学活动。从案例中向农问道,深入考察乡村发展的现状;在学术研究中探索未来乡村的可能,催生“学农、知道、爱农”动力。
       该专业面向江南地区文化生态特征,紧扣融媒语境下视觉传达设计向多个领域长入态势,追求作品的在地性、商品化、艺术价值,打造创意传播中国故事阵地。依托江南地区博物馆、民艺馆、行业协会各类单位合作建立协同互为的格局,加大校外名师进校园比例,树立学生使命意识,培养同社会需要对接的能力。将毕业设计与服务社会紧密关联,以促进地方文化经济发展。每届毕业生中超过70%以上毕业设计作品拥有版权证明,半数以上实现版权作品产业转化,完成了多家企事业的委托设计项目。目前该专业团队研究领域覆盖视觉传达、环境设计、数字媒体设计等多个领域,构建了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授课团队1个、省级设计贡献奖杰出团队1个、主要参与国家一流本科课程教学建设团队2个。先后出版9部专业教材(《广告设计与策划》《设计心理学》《二维设计基础》等),多名优秀学生作品荣获国家A类学科竞赛一等奖和江苏省优秀毕业设计团队等荣誉。(朱立新、韩荣执笔)
       “党建+”工作模式的运行,把基层党支部的建设融入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各项重点工作中,从而有效地推动党建工作与学科、专业建设的深度融合。在人才培养取得实效的同时,学院的学科和专业的社会影响力也不断提升,学院与10多家企业和艺术专业机构主动对接并开展深度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学院围绕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成果及影响力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学院入选“全国高校设计赋能乡村振兴先进单位”和《设计的力量——全国高校设计赋能乡村振兴创新案例》。产品设计专业以“耒耜智·惠阡陌”为主题的智能农业机械产品设计、新生活方式创新设计等优秀作品应邀在2021年世界工业设计大会上展示,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栏目进行了报道。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参加首届中国高校科学与艺术创新创业博览会,全方位展示了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的学科特色和综合实力。校企联合指导学生获学生获批国家级A类竞赛和大学生创新设计大赛一、二等奖100余项,获批专利20余项,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项目的比例达100%,近几年,学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
       江苏大学艺术学院将主动适应新形势,勇担新使命。深入推进、持续努力,使“党建+”理念入脑入心、成为自觉行动,使“党建+”工作在我院全面铺开、有效落实,推动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发挥,党建工作对各项工作的主导引领地位进一步强化,党的建设对党的事业的推动作用进一步增强。深入推进产学研教用深度融合,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院学科和专业建设的高质量发展,助力人才培养质量的高质量发展。

江苏大学艺术学院党委 朱立新 供稿



官网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010-68838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