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旗飘扬,战疫情 > 正文

“毒”影重重 千里寻踪

2020-05-15 新时代党建教育信息网
“毒”影重重  千里寻踪
——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疫情管理组工作纪实

       在一天里的任何时候走进疫情分析组办公室,看到的景象都是差不多的。无论是清晨还是凌晨,每个人都坐在自己的位子上,盯着屏幕。只是偶尔,会有三四个人聚在一起热烈地讨论,也有时候是“老师傅”给新兵蛋子耳提面命。疫情防控进行了二十多天,我们给这个组拍的照片内容也是“千篇一律”——泡面、盒饭、打盹,绝大部分都是在看电脑。想找一张代表性的照片都很难。
       这个组的办公室,是最安静的。屏幕上的表格滚动着,每个人的眼睛都在密切注视着,时而敲几下键盘,时而低头在纸上写几笔,安静的连鼠标点击的声音都听得清清楚楚。跟我们想象中的其他防疫人员不一样,他们穿着随意,甚至很“居家”,因为他们一直就在这间屋里“宅”着。
       这个组的工作是很“烧脑”的。这段时间,人们都已经习惯了每天两次的疫情信息发布,但在那一页通告的后面,每一例病例是从哪里来的、接触过谁、病例之间的关系,都需要他们抽丝剥茧的寻找。这些数据的来源,是全省疾控工作者的通力合作。
       组里一位小伙子是这么解释他们的工作的:“打个比方,某地确诊了一个病例,当地疾控中心的人员就要去做流行病学调查,了解他的居住、旅行、生活史,把他发病前后所有的情况都了解清楚,形成调查报告——这只是初次报告,根据病程发展还有进一步的调查,后续还有进程报告和结案报告。我们会根据报告的内容,分析他是从哪里感染的、密切接触者有谁、是否接受了医学观察。如果是聚集性病例,我们要分析病例之间的关系,摸清传染源、传播途径。同时要找到所有密切接触者,让他们接受隔离观察,这样来防止疫情扩散。”
       这位小伙子并不擅长表达,却是一个实干者。他会把所有的病例的信息、相互的关系用图表标示清楚,通过不断的梳理,让疫情发展的过程变得清晰、直观。
       按理说,在信息化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借助各类工具,他们的分析工作应该是轻松、便捷的——起初我也是这么认为的,但当深入了解了他们的工作状态之后,才发现事情真的很不简单。
       每天,他们都要把新发的病例个案录入数据库,并与之前的病例信息逐一对比,了解新发病例与之前的病例是否存在关联——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一旦错失了任何一条关联,那获得的疫情传播链条就是不完整、不准确的,所得出的结论会是天壤之别,对于密切接触者的排查和疫情的控制都会造成致命的漏洞。所以,即便是他们已经对已经发生的病例烂熟于心,也要仔仔细细的逐一比对,确保得出的病例关联是完整的、准确的。这样的工作,他们每天上午、下午要各进行一次。新发病例多的时候,仅一次就要用掉半天的时间。
       理清了病例关系后,更重要的事情就是密切接触者的管理——这也是防控疫情最关键的手段之一。病例的密切接触者是具有较高的感染风险的,越早隔离密切接触者,就可以防止更多的人被传染,越早控制住疫情。理论上讲,如果能第一时间找到一个病例所有的密切接触者并进行隔离观察,就可以掐断这一条传播链条。进一步讲,疾控工作就是把所有病例的传播链条都掐断,以此来全面控制疫情。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每一个病例在发病之间接触过的人员往往都是非常复杂的。他们时时刻刻都要紧盯着那些密密麻麻的表格、蝇头小字——每一个密切接触者是否被找到、是否接受医学观察、是否已经发病,所有的这些信息,他们要做到绝对精准。因为这是疫情是否会蔓延、是否会发展的关键所在。而且,这些信息不是疾控工作者自己的成果,是来自公安、交通、通讯等千千万万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人员努力的成果。
       “那么多一线人员抛家舍业工作才收集起来的信息,要在我们手里发挥最大的作用。我们必须要对得起他们的付出!”
       仅仅是对疫情的汇总分析,是远远不够的。所有的这些努力,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目的:疫情的研判和预测。在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中,分析人员根据不同时期的疫情特点,对疫情的发展做出预测,并依此提出重点人群、重点场所人员的针对性防控措施建议,使防控效率和效果最大化。
       实际上,这些工作不仅是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才有。传染病疫情的发展变化,受社会、环境、地理、气候等多种因素影响——就像天气变化一样,疫情的发展也有自己的规律。这个规律就隐藏在大量的数据中,分析人员的任务就是找到这个规律,并从中找到破解疫情的关键点,让各项防控措施有的放矢。为了这个目的,多少年来,疾控人一直心甘情愿地坐着“冷板凳”,夜以继日地默默努力着。在每一次传染病疫情的应对和处置中,他们都通过严密的分析和研判,为疫情防控提供了坚实的支撑。他们有最锐利的双眼、最缜密的心思、最敏捷的大脑。无论是岁月静好还是疫情凶险,他们一直都在用智慧与疫情抗争。

       供稿人:中共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委员会   邓文锴
官网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010-68838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