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旗飘扬】抗疫英雄篇
初心似炬战疫情 使命如山筑防线
——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人民医院共产党员抗击疫情纪实
初心写在行动上 使命落在岗位上
单玉民:渑池县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内科党支部书记、感染性疾病科临时党支部书记
单玉民,55岁,中共党员,主治医师,现任渑池县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内科党支部书记、感染性疾病科临时党支部书记。面对疯狂来袭的新冠肺炎疫情,单玉民义无反顾奔赴抗疫第一线,与病毒展开殊死搏斗,用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和医者的使命与担当。
1月28日晚八时许。单玉民正在家中整理衣物等生活用品,他马上就要进入医院隔离病区工作了。就在刚才,院领导打来电话对他说:“单主任,这次疫情很严重,考虑到你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又参加过抗击非典,决定让你担任感染性疾病科临时党支部书记,带领咱党员和医护人员进隔离病区,要给你压担子了!”听了院领导的话,单玉民没有丝毫犹豫,立即表态:“我服从医院的决定,请医院领导放心,保证完成任务!”
今年55岁的单玉民,毕业于新乡医学院,1989年入党,走近他,你会感觉从上到下都充满了朴实,但在关键时刻,却总是少不了他。
抗击“非典”期间,他三个月没回家;新冠病毒来袭,他主动请战,率先写下请战书,坚决要求到第一线。
妻子一边给他收拾衣物,一边道:“50多岁的人了,体力各方面都跟不上,能行吗?”
单玉民看着妻子说道:“这次疫情不简单啊!疫情就是命令。医院让我今晚九点进入隔离病区,我是老党员、老同志,关键时候必须上!可能得好些天不能回家,你在家做好防护,照顾好自己,带好孙女······”
五岁的孙女听说爷爷要去医院,紧紧拉着单玉民的手,哭叫着:“我不让爷爷走,我不让爷爷走······”
单玉民心疼地看着年幼可爱、经常粘着他的孙女,伸手擦了擦她脸上的泪滴,好言相劝,但孙女的手却把他攥的紧紧的。
时间不允许片刻耽搁!面对不舍的亲情,单玉民忍心掰开孙女紧攥着他的手,夺门而去,身后传来孙女的大声哭喊。两行热泪霎时从单玉民的眼眶里涌出,在寒风中立刻变得冰冷······
让党旗飘扬在一线
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
在进入隔离病区前,作为感染性疾病科临时党支部书记,单玉民带领抗疫党员在党旗前重温了入党誓词,进行了医务人员宣誓。要求进入隔离病区的党员要充分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
在隔离区内,单玉民每天要做大量的工作。他除了组织医务人员学习上级诊疗方案外,还要通过远程会诊、手机视频等与院内外专家团队组织会诊,制定切合患者实际的诊疗方案,密切观察患者病情,为病人精准施策、科学救治。持续跟进工作落实情况、应急处理临时突发情况。
面对一些不配合的患者,他总是耐心细致地做解释工作,告知其疫情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安抚患者的情绪。
面对重重压力,单玉民没有退缩,没说过一个“怕”字,一忙就是一整天,常常深夜才能躺下睡一会儿。他的电话更是不断,有领导打来询问患者救治情况的;有患者打来了解病情的;有群众打来咨询防疫知识的······他连喝水的时间都没有,说话的声音都沙哑了。
初心凝聚力量。隔离病区的党员和医护人员奋勇当先,踊跃请战,舍小家顾大家、奔赴抗疫前线的感人行动汇成股股暖流,一个个忙碌坚守的身影成为了隔离病区里一道道动人的风景。
把自身安危置之度外
作为一名党员、一名医务工作者,单玉民时刻为了患者,早已将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
1月29日中午,该院收治的患者需要转入省人民医院。路途远、转运风险大,谁去护送患者好呢?医院领导又一次想到了单玉民。面对医院领导的决定,单玉民仍然没有退缩,二话没说,上了护送患者的救护车。
在救护车上,狭小的空间让人窒息。尤其是他穿着厚重的隔离服,戴着口罩、护目镜,早已热得汗流浃背,护目镜逐渐模糊,他甚至有点头晕目弦。他在心里一遍又一遍地告诫自己:“坚持!坚持!坚持就是胜利!”单玉民因为要时刻观察患者体征,一路上几乎都是和患者面对面接触,增加了被感染的几率。但他丝毫没有想到自己的安危,而是聚精会神地一边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一边安慰患者,直到患者被安全送达目的地。
在和上级医院完成交接后,他顾不上吃饭,啃了一包方便面,又乘车迅速返回医院,对其他患者进行进一步救治。
事后,有人问他:“你和患者同在那么小的空间里,你就不怕感染吗?”单玉民想了想说:“那种情况下,我没有任何理由把自己的安危放在第一位!”话语朴实,却掷地有声。
使命催人奋进。经过一个多月的奋战,渑池县人民医院圆满完成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医疗救治任务。2月21日,随着第3例确诊患者的治愈出院,全县在治确诊患者全部清零,为全县人民筑起一道坚实的安全屏障。
大爱芬芳
杨宣鹏:渑池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护士长,副主任护师
杨宣鹏,女,汉族,中共党员,1973年出生,2004年入党,1992年进入渑池县人民医院,在近30年的临床护理生涯中,先后担任过神经内科护士长、重症医学科护士长,目前是渑池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护士长,副主任护师。先后获得了市、县颁发的“三门峡市巾帼文明标兵”“优秀共产党员”“十佳护士长”等荣誉称号。
抗击非典她冲在一线
春节前夕,疫情在全国迅速蔓延。她第一个在请战书上签字,“我参加过抗击‘非典’,对传染病临床护理有经验,让我上!”医院领导批准了她的请求。
她依稀记得抗击“非典”时,那年她儿子六岁,老公在水泥厂上班,工作也忙,身患糖尿病多年,整天浑身无力,药不离口,一天三顿饭都做不成。她简单买了些挂面鸡蛋等生活物资,丢下句话“儿子我托邻居照看了,这是我的工作,我是党员,我要去,就是辛苦你了……….。”这一去4个月,“非典”结束回来时,儿子几乎变成了流浪儿。
与患者成了姐妹
2020年,在新冠病毒肺炎隔离病区,一个怀孕36周的年轻孕妇,怀的是双胞胎,本来是十分欢喜的事情,却因为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密切接触,被隔离住院。陌生的环境,加之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恐惧,致使她整日郁郁寡欢。她利用护理时间,或是加微信给她讲解育儿知识,心情对胎儿的影响等心理疏导,终于没两天患者愁闷的脸上绽开了笑容,拉着她的手“姐姐,要不是你开导我、鼓励我、照顾我,说不定俺的双胞胎孩子真没了呢!俺要永远认你做姐姐!”
严格防控,做到零感染
在隔离病区工作,医护人员自身防护非常重要。她运用自己多年的护理经验,按照防护流程,严格落实防护措施,每天医护人员出入病区,她都要站在门口检查防护服穿戴是否正确,袖口紧严实没,给她们挨个儿喷洒消毒液。同时,她每天还要负责二三十袋垃圾的收集、包装和运送。在她的严格管理,严密防控,隔离病区的所有医护人员实现了零感染,为高效率、高质量救治患者提供了有力保证。
大爱绽放芬芳
患者张某痊愈出院那天,适逢天降瑞雪。而她的家人刚结束隔离,没法给她送衣服。原本,杨宣鹏在进隔离病区时,就带来了一整套新买衣服,准备离开隔离病房时穿的。面对室外积雪铺地,寒风料峭,看着面带愁容的张某,杨宣鹏毫不犹豫地把自己这套全新的衣服拿出来,让张某换上。张某对杨宣鹏说:“我在住院时,你给予我无微不至的关怀;我出院时,你又送我衣服穿。你真是比我的亲人还要亲啊!”
杨萱鹏说:“疫情就是命令,抗疫就是责任,我们是患者的保护神,我们一定能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从这个平凡医务工作者的朴素语言里,蕴含着无以伦比的大爱,这无私的大爱,必将在杨宣鹏的呵护下绽放出更加浓郁的芬芳!
“疫情面前不能缺席,也不能缺位”

王娟,中共党员,渑池县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临时党支部委员,神经内科一名护士。
已是3个孩子的她,最小孩子才2岁多,临走时,孩子抱着腿哭着问:“妈妈什么时候能回来啊”。“孩子们,待春暖花开时,妈妈带你们去武汉,吃正宗的热干面和精武鸭脖……”抹着一脸泪花,头也不敢回离开了家。
她在笔记中这样写道:隔离病房第7天,昨晚夜班,身穿厚重的隔离服,穿梭在每个病房,例行给患者送饭,把饭放在患者的床头柜上,却发现那个双胎孕妇,中午饭都没有吃,我明白她到隔离病房的恐惧和耽心,她怕检查结果为阳性,怕保不住肚子里的两个宝宝,我曾为双胞胎母亲,比别人更能体会怀双胎的艰辛,为了消除她的焦虑,我耐心给她交谈,解除她内心焦虑,看着她把饭吃了,内心充满莫大的欣慰和自信。在隔离病房我们做不到24小时全程陪护,但我们能做的是让患者无时无刻感到我们的关心和陪伴,疫情来临,我是党员,我应该冲锋在前,不能缺席,也不能缺位,你们在这里不孤单,加油,我们必胜!
“我能坚持,让我来”

段丽娟,中共党员,渑池县人民医院儿科门诊一名护士
2020年大年初一上午,她放弃了和家人团聚时刻,安顿好孩子家人,前方等着她的是什么,她不知道,她也会忐忑,孩子才2岁多……。不能多想,也不容多想,这是白衣天使所赋予的职责,更是党员所应有的担当。
进入隔离病区,第一晚上值夜班,隔离病区的护理不同以往,密不透气的防护服,稍一活动便全身是汗,脱了防护服,因为受凉,嗓子嘶哑,出现感冒症状,同事们劝她休息,不行让调换人等,她一口回绝了,“说我可以坚持,我能克服,我是党员,我不能被调换了……”。虽是质朴的话语,但在抗击疫情的战斗中,却像是恢宏激昂的交响乐里的最强音!
用行动诠释共产党员本色

杨建永,中共党员,渑池县人民医院肾病内分泌科主治医师
杨建永,男,汉族,1979年2月出生,中共党员,本科学历,毕业于郑州大学临床医学系,中医主治医师、西医主治医师、全科医师、执业药师等职称。现在渑池县人民医院肾病内分泌科工作。现任中国医师协会三门峡首届内分泌、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多次获得县级“先进工作者”、“十佳医生”、“优秀共产党员”、“扶贫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2020年的春节,本应是阖家团圆的时刻,然而,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杨建永扛责在肩,冲锋在前,多次向科主任请缨,第一时间向院领导报名,主动申请在隔离病区工作,义无反顾的踏上抗击疫情一线。杨建永妻子在坡头乡政府上班,日夜在坡头村疫情监控点值班,家里有3岁的小孩和10岁小孩,无人照顾。他想尽一切办法,说服家人,并从乡下把年迈的母亲接到家中照顾年幼的小孩。在隔离病区,因为不能开空调,杨建永和同事们全身被汗水湿透,护目镜和衣裤全都是水,显的更加湿冷。为了方便排查治疗疑似患者,杨建永连续在医院值班作业。卸下防护口罩后,脸上是深深的印痕。病区最后一位确诊新冠肺炎患者,住院已十几天,CT示肺部阴影不能明显吸收,不能达到出院标注,他多次到到病区查房,采集一手资料,多次科内会诊,院内会诊,调整治疗方案,结合新冠肺炎防治指南,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中西医并重,使全县最后一位确诊患者很快出院。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医务人员的奉献精神和济世本色。
疫情面前,她是最美的逆行者

吴瑞静,中共党员,渑池县人民医院眼耳鼻候科医生
吴瑞静是渑池县人民医院眼耳鼻候科的一名普通医生,同时也是一名党龄近10年的老党员。她从一名医学生成长为一名基层医务工作者,一直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忘初心,践行使命,工作中尽职尽责,兢兢业业。2013年四川雅安发生地震时,我用一个月的生活费,为灾区捐款;她曾视患者如亲人,在黑夜里护送患者回家;她曾给一个签约贫困因住院困难送500元现金……她的一件件感人事迹,受到领导和同志们好评。
2020年春节前夕,一场新型冠状肺炎,肆虐而来。她在第一时间毫不犹豫地在请战书上写下自己的名字。作为一名党员,要冲锋在前,召之即来,来之能战。她进入感染科隔离病区后,主要负责发热门诊的工作,24小时值班制,厚重的防护、密闭的口罩,让她喘不过气,鼻子压得生疼。为了节省一套防护服,每个夜班前从不敢吃饭、喝水,加上生理期,那十几个小时的夜班就是这样坚持过来的。
发热门诊的工作是需要极为耐心、认真的,丝毫不得马虎,详细登记病人基本信息、是否到过疫区,接触过确诊或疑似人员,目前的症状等,并给予检查、诊断、用药等。记得最后一个白班,预检分诊送来一名年轻的聋哑病人,不明原因发热,病人情绪有点焦虑,她就一笔一划地耐心的在纸上和病人沟通,询问病史及抽血,化验,等待病人结果,开药,告知怎么服用,病人焦虑的情绪也一点点地平复,虽然花了很长时间,但当病人走到门口,扭头伸出大拇指时,她觉得这都是值得的。
发热门诊的工作是很辛苦,也同时是对人心里和身体上的一次严峻考验。吴瑞静经受了这次考验。疫情面前,她成为做最美的逆行者。
我是党员,我必须在疫情一线

王璐璐,中共党员,渑池县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护士
王璐璐 ,女,1993年出生。本科学历,毕业于郑州澍青医学院,中共党员。2013年到渑池县人民医院工作至今,现在心血管内科从事临床护理工作。
2月11日下午,在家歇班的王璐璐接到护士长电话通知,要她第二天到感染科隔离病区报到,参加抗击新冠病毒疫情。她没有丝毫犹豫,马上开始收拾行囊。站在旁边的妈妈问我怎么了?她一边收拾行李,一边说:“我明天就可以去我们医院的抗疫一线了。”妈妈没说什么,眼神似乎含着泪花,赶忙帮她一起收拾行囊。她看出妈妈的担心,就对妈妈说:“我是共产党员,在关键时刻,我必须在疫情一线。”妈妈点了点头说:“闺女,妈妈支持你,一定做好防护,保护好好自己,我和你爸在家等你。”
第二天,王璐璐和战友们踏进病区的那一刻,仿佛感受到了逆行者的骄傲。她从一接班开始,就开始落实每个病人的服药、用餐情况,然后执行抽血、输液、换药、检查等规程,最后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这些工作流程虽然跟往常没太大的区别,但是当她第一次穿上防护服,非常难受,极度的不适应,呼吸的频率好像自己都不能控制,能感受到紧紧包裹的口罩随着一吸一呼而轻微波动,汗水顺着身体在流动,才知道这是必须尽快适应的环境。
第一天,她就要为两位患者穿刺静脉留置针,她的护目镜被雾气全挡上了,心里开始有点慌乱,害怕给病人穿刺不成功给她增添痛苦,她试着屏气不呼吸,看看护目镜上的雾气会不会消散,但是失败了,患者可能看出来了她的不适应,反过安慰她,让她顿时信心百倍,于是看准部位,迅速顺利穿刺成功……
在病区的所有患者都是神志清楚的,他们大都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感染住院,和家人的分离、对疾病的恐惧,使得他们心理压力非常大,所以对于医护人员而言,心理护理非常重要,需要始终贯穿整个护理治疗中,除了灌输疾病的相关知识,还要给他们加油鼓劲。为了让她们打发时间,她给患者送一些书杂志,送热好的牛奶和粥,加强病人的营养,让他们相信党和政府,相信我们医务工作者,积极配合我们的治疗,争取早日康复出院。
2月21日,终于迎来了最后一位患者的出院,对于王璐璐来说,这是一个难忘的时刻,虽然过程很艰辛,但是结局是美好的。她和她的战友们用实际行动向党交上了一份完美的答卷。
秉承医者初心 筑牢健康使命

刘军,渑池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治医师,火线入党
刘军,男,汉族,1987年出生。2010年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中西医临床专业,本科学历,主治医师。自2011年参加工作以来,时时处处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多次荣获我院“十佳医生”“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科室的墙壁上,挂着患者家属送给他的多面锦旗。疫情期间,由于表现突出,火线加入中国共产党。
“你们安好,是我们最大的心愿”
春节前夕,一场没有硝烟的战“疫”场率先在全国各地打响。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为打赢这次疫情防控阻击战,他主动请缨,向院领导递交“请战书”。2月10日,经领导研究决定,同意他进入隔离病区。
记得有一名确诊高龄女患者,入院以来,她一直情绪低落,抵抗治疗,不愿戴口罩,不愿吃饭,加之她对药物耐受性差,进食偏少,体质差。每每做CT检查,要与病人零接触,风险系数高,他都义无反顾承担起护送病人做检查的任务,用轮椅推着她到CT室,整个检查,全程陪同。通过他的耐心细致的工作,患者的情绪有了很大的改观,配合治疗,接受进食。患者住院时间长,对饮食有些要求,为了让患者吃上喜欢的饭菜,他动员自己的爱人在家给患者做了可口的饭菜,买了些水果,亲自送到患者的床前,患者拉着他,感激地说:“这孩子对我咋这么亲,我咋感谢你呢?”他只是呵呵一笑说:“不用感谢,你们安好,就是我们最大的心愿。”
精准施治 守护生命
隔离病区内,有位患者病情几天以来肺部病灶吸收不是很理想,他反复查阅国家诊治方案,结合患者目前症状,发挥他的中医专长,运用中药进行调理,持续更新诊疗方案,制定详实的治疗措施,他的诊治方案得到了诊疗团队的认可,经过五天精心治疗,肺部病灶吸收很好,目前收治的3例确诊病人均已出院。
为了做好病情观察,半夜时分,他时常拖着疲惫的身子,步履笨重地往返于一层和二层的隔离病房,逐个房间一一查看。边观察边记录,有时长达四五个小时,不能喝水,不能上厕所,几天下来,嘴巴干裂,后来居然渗出了血!
在这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时刻,隔离服包裹着他不忘初心的身子,护目镜内是他如炬有神的目光和凝重坚毅的表情。因为那里是他的主战场,更是为患者撑起生命希望的地方。哪里有患者,哪里就有他的身影,他用精湛的医术把病魔从患者身上赶走,用满腔的热情为患者鼓起生命风帆。
用钉钉子精神,把健康扶贫落到实处
自实施健康扶贫以来,他作为一名家庭签约医生,在完成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深入基层一线, 进行健康帮扶行动。他利用晚间、周末等贫困人口集中在家休息的时间,逐户走访,与贫困人口唠家常,耐心讲解政策。
在一次入户随访中,他发现贫困户张某,精神极差、口唇紫绀、呼吸困难,需要尽快住院治疗,但病人因病情严重不能行走,他就俯下身子,背着病人上了车。到达医院后,他把患者背进急救室,协调医院开放医疗救援绿色通道,后经一番精心治疗后,患者病情趋于稳定, 嘴里喃喃说道“谢谢你们救了我,党的扶贫政策真是好……….”
另外,得知自己下乡所包的村子里,有个叫刘某的村民,下肢行动不便。他坚持每月询问病情,并按月骑着摩托车,把所需药品送到三十多公里以外的患者手里,风雨无阻。他不仅仅是一位健康扶贫医务工作者,更是每一位贫困户村民心目中的家人。在得知孙某身体不适时,他心急如焚,放弃了自己的休息时间,为老人买了营养品,带着血压计、血糖仪去看望老人,到达家中详细询问老人病情、近日状况等,并且为老人测量了血压、血糖,老人紧紧握住他的手,热泪盈眶的说:“孩子,有你真好!”。后来,他印发名片,发给每个贫困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用心服务、用爱相助,用看似平凡的行动,去温暖着每一位贫困群众。
他所帮扶的贫困村,群众对他的满意率达到100%
业精于勤,恪守医德
在工作中,他勤勤恳恳做事,踏踏实实工作,兢兢业业奉献。作为一名临床主治医生,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他总是能尽职尽责、任劳任怨。他是科室第一个到岗,也是最后一个离岗的人。每天查房时,他十分用心地关注每一位患者,坚持撰写工作日志,并针对个别典型疑难病例,引经据典,大胆提出调整或改进治疗方案。离岗前,他坚持巡回一遍病房。就业至今,从无例外。
2019年10月20日,他值班那天,一位84岁的老年男性患者,进了神经内科。看到老人的那一刻,他的心情非常复杂:患者因“右侧胸背部疼痛、起疱疹一周,肢体无力2天”入院,而且精神状态非常差,据家人介绍,患者已差不多有3天完全没吃东西了,右侧胸背部的大片红斑及疱疹,其中大部分疱疹破溃并溃烂。入院后经过仔细检查得知,患者除了患“带状疱疹并感染”,同时合并急性脑血管意外(脑梗塞)、肾功能不全、电解质紊乱、颈部血管动脉粥样硬化且斑块形成等多种疾病。面对该患者,在患者家属想要放弃的时候, 作为主管医师的他,力劝他们继续治疗。他心里深知这样很可能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甚至是纠纷,但是他更清楚他肩负的责任,治病救人,只要有一丝一毫的希望,都决不能放弃。同时他也安慰患者家属,尽力帮助解除他们焦虑的情绪。患者胸背部大片溃烂,必须要尽量避免与其他物体接触,在患者家属人手不够的时候,他常帮其擦药、喂水,经常去帮患者及时翻身。经过20天的治疗,患者终于可以出院了。在出院当天,患者家属给他送来了一面锦旗。
在工作中,他积极追求进步,除了参加医院组织的理论学习,自己也特别关注神经内科等医学论坛,来提高个人的医学理论知识,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学以致用,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更多的用到临床上。
长期以来,他恪守“奉献不言苦,追求无止境”的人生格言。时刻保持严谨治学,业精于勤的先进思想,主动学习政治理论知识,注重提高自身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时刻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觉悟,以一名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争取早日成为一名真正的优秀的共产党员。
勇敢的逆行者 最美白衣天使

李静,渑池县人民医院胸外科主管护师,火线入党
李静,女,汉族,1987年出生,本科学历,2009年9月到渑池县人民医院工作,先后在感染科、重症医学科工作,现在胸外泌尿科工作,主管护师职称。
该同志自工作以来,工作积极主动、一丝不苟、任劳任怨,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用满腔的热情,把爱心、细心和责任心融入到各项工作中去,用自己娴熟的护理技术、良好的服务,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得到了单位领导和患者的一致好评,先后获得了我院“十佳护士”、“先进工作者”、“护理技术操作能手”等荣誉称号,并两次荣获“三门峡市优秀护士”荣誉称号。
在工作中,她始终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以病人满意为标准,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加强与病人沟通,关心每一个病人,经常与做好病人的护理、情绪安抚等,减少病人对陌生环境的恐惧,增强对治疗的信心。
在ICU工作期间,有次上夜班,收治了一位车祸胸外伤的病人,为了防止凝血块堵塞胸腔引流管引起并发症,我不停地用手挤捏引流管来保持引流管通畅,一夜下来,我手都僵硬握不住了。病人后来感动地对她说:“那一夜,我虽然看不到你的面容,但我能听见你的声音,在我最痛苦无助的时候,是你一直陪在我身边,跟我讲话,帮我翻身拍背,鼓励我……你不是我的亲人,却胜似亲人呐!”
2020年初新冠肺炎发生以后,渑池县人民医院号召医务人员积极参战,投入到抗击新冠肺炎第一线,她第一时间在请战书上签字,要求到抗疫一线参战,医院派她作为第二梯队成员进入隔离病区。

1月24号下午进入隔离病区以后,她克服紧张、恐惧心理,发挥在感染科工作过经历和娴熟的护理技能,打好这场战役。当天晚上是她进入隔离病区的第一个夜班,她认真地穿上所有的防护用具,鼓足勇气,推开了隔离病区的大门,坚定的迈出了自己的脚步,进入病房巡视患者,一圈下来,全身衣服已经湿透,两三个小时以后,深刻的体会到了什么是呼吸困难,当时已经快夜里十二点,又是除夕,大多数人都是阖家团圆,在家看着春晚,等着跨年,而她,依然坚守在隔离病房内,看着时间一秒一秒的过去,害怕病人想家,她尽量多陪陪病人,只希望病人可以平安。每天早晨为病人送早饭的时候,她对每个人微笑着说上一句:新年快乐,加油!这句话是送给他们,也是送给她自己的鼓励。为了节省防护用品,她尽量少吃饭,不喝水。在隔离病房的时间,每天为病人进行各种治疗、护理工作,病房消毒,给病人送饭,提供热水,打扫卫生,总是想尽自己最大的力量来护理患者。在隔离病区的最后几天,来了一位六岁的小患者,她梳着好看的头发辫子,戴着口罩的脸庞露出一双机灵的大眼睛,看着小姑娘这么可爱、这么小就承受病魔,她特别心疼,尽力轻轻地为她扎止血带,消毒,扎针,贴胶布,整个流程下来,小女孩真的没有一点哭闹。其实她的女儿也六岁了,和这个小女孩一样,只是,第一次离开她这么长时间。后来,她和小女孩分享了许多她女儿爱看的动画片,好听的儿歌,好玩的小游戏,每次值班期间,总会到小女孩的病房看她,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希望她在隔离病房中也能感受到妈妈般的关爱,开心的过好每一天。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她目睹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战疫情的感人场面,身边的共产党员一个个争先恐后,不怕牺牲,不怕困难,冲在最前面的动人场景,深深的感染了她,更加坚定了她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决心和信念。由于表现突出,被火线批准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供稿人:渑池县人民医院党办 赵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