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打造“滨江党建”品牌,提升党建联建质量,适应城市现代化进程加快对党建新要求——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 人民城市更有温度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近日,上海市徐汇区“党课开讲啦”系列活动中,10余名新党员代表面向鲜红的中国共产党党旗举起右拳,庄严宣誓。
这是徐汇滨江党群服务中心“水岸讲堂”内的一幕。自2021年6月徐汇滨江党群服务中心正式启用以来,已有350余场主题党课、实训课程等各类活动在此举行。
徐汇滨江党群服务中心,也是新时代上海滨江党建创新实践基地。在这里,市民游客可俯瞰江景、享受便民服务,也能通过3D浮雕、VR影像等感受“一江一河”的城市记忆、了解滨江党建的丰富内涵。翻阅中心留言板,一条留言让人印象深刻——“党群服务是有温度的,是实实在在的”。
近年来,在党建引领下,黄浦江沿线、苏州河两岸陆续贯通开放,昔日的“工业锈带”逐步蜕变为今天水清、岸美、宜游的“生活秀带”。
党建联建,打通滨江贯通的断点堵点
浦东滨江沿岸,22座驿站、12座慢行云桥、6个公园和15片绿地点缀其间,串珠成链。市民游客在这里健身、观景、休憩,尽享滨江之美。
几年前的浦东滨江,可不是这般光景。身在江边不见江,是市民的切身感受。大大小小的企业单位占据了不少江边空间,有的还挂起了“闲人免入”牌,江边的人们想亲近水,没那么容易。
2015年,上海启动浦东滨江贯通工程,面对的是滨江沿线29处堵点,涉及11家企业和单位,占地27万平方米。
浦东并非个案。黄浦江从杨浦大桥到徐浦大桥,横跨上海5个区20个街镇,两岸45公里既有众多轮渡码头、环卫码头、海事码头等市政设施,还有一些部门、企业的“专用”岸线。
条块壁垒、机制束缚……打通沿线断点堵点成为一块“硬骨头”。
党建,成为引领在前、贯穿始终的支点。上海成立“滨江党建跨区域联盟”,依托党组织这一共同的“基因密码”构建“贯通纽带”,确保“一江一河”岸线按期高质量贯通。
在市级层面,市住建委(市“一江一河”办)、市绿化市容局、水务局、海事局等“条”上部门与沿江各区的“块”上力量开展党建联建,形成合力,突破堵点。在区级层面,依托“贯通工程建设指挥部”,建立党建联席会议,各参建单位、街镇通力合作。
上海中心城区苏州河两岸的“断路”多出现在住宅小区,42公里岸线被住宅小区隔断,土地权属复杂。这就意味着,一部分沿岸社区要打开原属于居民自己的“后花园”。
苏州河贯通的最后1.69公里,位于普陀区中远两湾城,这是上海中心城区体量最大的小区,有1.1万余户居民、常住人口5万人,设有4个居民区党总支。
消息传到中远两湾城,居民瞬间议论开了。
“河岸是花钱买的,不让不让!”“未来的安全如何保障?被偷被抢谁负责?”……4个党总支每天都会收到居民的意见信,有居民整理出7个问题,在网上表达诉求。
“当时第二居民区曾做过一份民意调查,1000多户人家中,同意的只有100多户。”中远两湾城第二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邵建萍回忆说。
如何争取老百姓支持,实现“断点”变“通点”?普陀区委建起“街道党工委—居民区党总支—微网格党支部—楼组党小组”四级网络,分管领导牵头包干,300多名工作人员包楼到户,党员带头组成攻坚小分队。
4个居民区联合行动,挨家挨户做工作。4个党总支书记每天碰头开会,汇总整理当天排摸情况,讨论研判工作重点。“那段时间确实是忙起来脚不沾地,饭也顾不上吃。”中远两湾城第三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恽梅说。
微信群里讨论热烈,支持贯通工程的居民却不怎么发声,这让第四居民区80多岁的老党员陈步君着急了。
2020年12月初的一天,陈步君辗转难眠,深夜写下一份倡议书:“党员要讲大局,正确处理大家与小家的关系;党员要有作为,要帮助居民朋友们全面正确认识党和政府的意图,了解工程为小区居民带来的实实在在好处;党员要敢发声,要理直气壮地摆事实、讲道理;党员要守规矩,要严守纪律底线……”
在充分征求党小组成员意见、上级党组织同意后,这份倡议书以楼组党小组的名义在社区公众号平台上发表,并迅速传播开来。响应老党员号召,党员们志愿当起了政策讲解员、宣传员;越来越多的居民开始主动了解此次沿河空间综合整治工程。
经过不懈努力,贯通工程逐渐得到居民的理解和支持,工程得以顺利动工。
党员示范、干事创业在一线,党建联建、组织融合在一线,组织引领、力量汇聚在一线,黄浦江核心段45公里岸线贯通开放,2020年底苏州河中心城区42公里岸线实现基本贯通,城市发展由此拓宽了新空间。
打造阵地,精准满足多元人群多样需求
贯通只是第一步。把最好的滨水资源留给人民,还需在两岸公共空间建设上精雕细琢。
“希望滨江附近有更多停车位”“想要更多临江的座椅供大家休息”“要能多办点活动就好了”……不少居民在杨浦滨江人民建议征集平台写下这样的期盼和建议。
沿线驻区单位多、人员流动性大、群众需求多样,怎样优化服务,不断提升老百姓的获得感,是一个新的挑战。
杨浦区杨树浦水厂滨江段,丛丛芦苇摇曳处,一间小屋掩映其间:“人”字外形的木搭结构,门楣上嵌着红色党徽。这里是杨浦打造的党群服务站之一,取名“人人屋”。
这是一个可供行人休息的驿站,也是一个“红色+文化+服务”的活动空间。
5.5公里的杨浦滨江,9个各具特色的党群服务站“珠链式”分布,每隔700米就能看到一处,为来往的人们提供暖心服务。
“每一处选址都最大程度考虑市民游客的实际需要。”杨浦区党建服务中心主任辛立介绍,杨浦滨江正是以群众需求为着眼点和落脚点,不断深化党群服务站的体系功能建设。
党群服务站不仅要建起来,更要转起来。辛立介绍,“杨浦滨江每个驿站配备1名专职党群工作者,加强日常管理;同时,广泛发动居民区、区域单位党组织和党员参与公益服务,联合复旦大学等高校建立滨江党员志愿服务实践基地,深入开展党员示范岗创建,助力滨江秩序更优、环境更美、服务更好。”
群众需求在哪里,党建工作就要跟进到哪里。
徐汇滨江,作为目前上海中心城区唯一大规模成片规划开发的滨水区域,常年有20多个、约200万方体量的在建项目,高峰时期聚集着上万名建设者。建设者大量集聚形成了特殊的“社区”,也给城市治理带来新的课题。
“一方面,这些建设者来自五湖四海、且分属于不同的公司,管理难度大;另一方面,他们建设城市,却难融入这个城市,在本地的社会保障、配套服务等尚不完善。”徐汇区委组织部负责同志介绍。
为有效填补建设者管理服务的“真空地带”,徐汇区探索“党委领导、群团助力、企业尽责、社区保障、建设者参与”的模式,于2016年以“可移动、可拆卸”的方式建设了滨江建设者之家,并成立了党群服务站。
龙华街道云锦路龙水南路路口,热火朝天的建筑工地之中,看到一处由镀铝锌波纹板、红砖和刨花板组成的小楼,就来到了滨江建设者之家。
半开放的公共会客厅内,在附近工地从事消防安装工作的蒋明平吃过午饭,正准备躺在长椅上眯一会儿。建在宿舍旁的党群服务站,让这位独身从四川来沪的打工人找到了家。“一般在工地上打了午饭,我就拿过来吃。平时在这里能给手机充电、洗衣服、看电影,冬天,挡风的帘子拉下来,也不会冷。”蒋明平说。
约850平方米的空间,承包了工友们日常生活所需:公共会客厅、便民超市、法律服务站、卫生服务站、阅读空间、洗衣房、理发室一应俱全;每隔三四天放一场电影,排片表就写在墙上;平时,从法律咨询、主题讲座到文艺演出,活动不断。
“建设者之家成立之初,就把党建引领挺在前面。”龙华街道党工委负责同志说,“滨江建设者之家党支部隶属于龙华街道党组织。建设者之家成立后,龙华街道党工委委派蔡莉萌担任党支部书记,同时给予经费保障。通过支部来整合辖区各方面资源,目前已经涵盖了公共活动、文化教育、生活服务等。”
年近70岁的蔡莉萌有着17年社区工作经历,退休前在龙华街道俞三居民区担任党总支书记。在建设者之家,被大家亲切地称呼为“宝宝阿姨”。在工友眼中,“大事小事找‘宝宝阿姨’都能解决”。
怎么在人员流动性极强的工地开展党建工作?2016年,接到任务来徐汇滨江建设者之家担任这个“大管家”后,蔡莉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集结党员力量。
将社区里的“老办法”和工地上的“新情况”结合,蔡莉萌一方面在工地开展排摸调研,让流动党员主动亮身份,并与中建八局等项目单位展开党建联建;另一方面在建设者之家布置党员风采展示墙,邀请新报到党员和老党员们一起“照镜子、正衣冠”。如今,在建设者之家党支部报到的党员人数已经从刚开始的3名发展到117名。
党支部建起来了,流动党员找到了组织,“建设者之家”的运营逐步走上正轨——党员志愿者以身作则、引导建设者协商起草文明公约,成立“西岸龙之队”自治团队;同时,整合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建设管理企业、属地街道和相关委办局的服务资源,由建设管理企业负责硬件建设,工青妇群团组织、属地街道负责日常运营管理,相关委办局提供服务配送和技术支持,实现协同运作、融合共享。
“工作人员实行‘7×12小时’错时工作制度,365天全年无休开展服务。”蔡莉萌介绍。项目上的工人来了又走,蔡莉萌和工作人员“钉”在建设者之家,“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建设者真正感受到党的温暖和城市的温度,让党和政府的服务能够精准对接到他们。”
在上海,这样的滨江党建品牌还有很多:浦东的望江驿、虹口的虹驿站……目前,黄浦江沿岸共建立党群服务站点近50个;苏州河沿岸,长宁区统筹建设5个“宁聚苏河·党群驿站”,普陀区计划建设25座驿站。
2021年,《上海“一江一河”党群服务地图》首发上线。无论身处何地,市民游客通过手机微信“扫一扫”,就能轻松获取“一江一河”沿线的72个站点信息。
据上海市委组织部有关负责同志介绍,“一江一河”两岸贯通后,上海以党群阵地为联结点,构建滨江服务全域网,及时回应各类人群居住、办公、休闲、商业服务等各类需求,基层党组织则紧扣滨江地区治理要求和人群需求,统筹推进滨江、滨河党群服务体系功能建设,力求以党群阵地的服务力度提升城市温度。
共治共享,为城市发展注入新活力
发展,带来物理空间的品质提升,也在社会治理层面延伸。当前,上海聚焦区域产业发展、城市更新等,将党建覆盖从岸线拓展到后排楼宇、企业、社区,把城市“风景线”打造成民生“幸福线”、发展“活力线”。
黄浦区,仅20.52平方公里的辖区面积内,汇聚了660余家持牌金融机构及相关细分领域机构,落户于上海的14家国家级金融要素市场中有6家在黄浦区。而这些金融机构,70%以上坐落于黄浦滨江沿线。
在财富涌动的滨江区块,党的基层组织如何坚如磐石,引领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到区域治理中?
2018年12月,黄浦区委整合金融基础设施、知名证券保险投资机构、民营企业和相关街道成立“滨江党建·金融外滩”区域化党建联席会议,通过资源整合、优势互补、需求对接、活动联办,助推高层次产业发展,服务企业员工,服务党员群众,着力打造滨江党建升级版。
3年多时间,联席会议通过整合各类金融单位资源,搭建起“金融外滩”智库、“金融研修院”等各种企业所需的高端交流平台;通过联系各单位党建资源,创立了“新思想·新金融·新外滩”党课(智库)品牌、“白金加油站”党群(服务)品牌等一系列优质党建活动品牌;通过征询企业、职工需求,举办了摄影展、艺术展、音乐党课等活动。
近年来,伴随旧城改造,大量老居民迁出,黄浦滨江沿线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人才纷至沓来,区域内人口结构、行业形态发生巨大变化。如何让年轻人对城市家园更有归属感、认同感?作为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小东门街道党工委从优化管理、提升服务破题。
2021年8月,小东门街道党工委联合其他成员单位,利用南外滩滨水区观景平台和建筑底层存量空间,建起以“党建为引领、金融为特色、人文显魅力、发展具活力”的金融品巷·“零距离”党群服务站。
今年上半年,在本地区疫情防控最为吃劲的时刻,小东门街道积极带动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企业筹措防疫物资,并向居民捐赠蔬菜、粮油、婴幼儿用品等生活物资;成员单位、企业党员干部积极投身社区防疫一线,组建志愿服务队伍,全力配合社区做好核酸检测、物资发放、隔离人员转运等工作,为疫情防控凝聚起强大合力。
“当前,为服务社区居民和商区员工,小东门社区正在全面推动社区10分钟生活圈打造、‘一街一路’示范区域建设,推出‘南外滩金融直通车’项目,助力社区商区相融。”小东门街道党工委书记刘恕介绍。
滨江滨河公共空间的“物理贯通”已经实现,如何通过党组织共建联建的“化学聚合”,切实把党的组织力转化为生产力、竞争力、凝聚力,成为各界共同探讨的课题。
为服务并凝聚楼宇里的党员职工,推进楼宇治理更加有序合理,浦东新区探索开展党组织领导下的“楼事会”“楼长制”工作,通过在滨江沿岸的商务楼宇内建立党群组织联盟,把楼宇内不同隶属关系的党群组织通过联建联动的方式组织起来,推动区域化党建、居民区党建和“两新”组织党建联动,引领企业党员职工走出楼宇、走进社区,服务社会。
为进一步推动构建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治理模式,“真心真意”城管会客室近日在长宁区苏河馆下党群服务站成立。会客厅定期邀请沿线居民、企业代表等,城管部门围绕沿苏州河步道管理、沿线街区管控、周边小区环境治理、水环境保护等群众关切的热点问题,广泛开展意见征询,收集社情民意,进而把来自各方的“金点子”转化为社区治理的“金钥匙”。
上海“一江一河”党建联建不断推进,滨江党建跨区域联盟“拓圈增能”不断扩大——
成员单位“拓圈”:从黄浦江两岸的“5个区、20个街镇”,扩大到“一江一河”两岸的10个区以及上海海事局、上港集团、地产集团等多家区域单位,形成“10+X”的全新体系;
工作机制“增能”:聚焦“一江一河”民心工程推进落实,同步推出“组织联动、民声联议、问题联解、产业联培、项目联抓、服务联促、数据联享”的“七联”工作机制,全力推动滨江党建再谱新篇。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副院长、教授刘靖北认为,上海在推进滨江党建过程中,参与主体既有街道社区党组织,也有驻区的党政机关、国有企业、非公经济、社会组织,他们加强联动协同,避免了各自为战和工作碎片化,激活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提升党建联建的质量,这是城市化进程加快对党的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发展趋势和方向,应当在今后的探索实践中不断深化。
全文转自共产党员网